2025年10月19日下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国培讲师韩志娟以 《绘画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工作中的运用”》为主题系统阐释了绘画艺术治疗的定义、应用场景及具体方法,为学校心理工作提供了可落地的操作路径。
绘画艺术治疗是结合心理学与艺术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绘画创作帮助人们表达情绪、探索内心,尤其适用于难以用语言传递情感的儿童与青少年。讲座明确其在学校心理工作中主要应用于四大场景:课堂教学、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与自我成长,且各场景技术可灵活互通,实现随时随地助力心理健康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场景中,韩志娟老师分享了 8 个典型课例,覆盖亲情联结、能力训练、自我认知等多个心理主题。其中 “相亲相爱一家人” 课例通过 “放松练习感悟亲情 — 绘画创作‘我家的画面’— 分享作品唤起回忆 — 交流感悟践行爱家人” 四环节,引导学生感受家庭温暖、明确爱家人的具体行动;“注意力训练” 课例以 “双手同时作画(如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锻炼注意力分配能力;“悦纳自我” 课例则通过 “优点树” 绘画,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建立自信。同时,讲师强调 “出示范画” 的必要性,可满足想象力丰富、模仿型、表达困难三类学生的不同需求,确保课堂效果覆盖全体。
个体辅导场景聚焦 “非语言沟通” 的优势,提出六大应用原则,包括消除来访者防御心理、挖掘作品积极因素、相信来访者自主成长能力等。核心技术包括房树人绘画测试、曼陀罗绘画、魔法壶技术与 “雨中人” 绘画:房树人测试通过分析房屋(反映家庭关系)、树木(体现成长状态)、人物(展现自我认知)的细节(如 “黑黑的屋顶” 提示内心压抑、“门窗紧闭” 可能指向防御),辅助判断学生心理状态;“雨中人” 绘画则以 “雨的大小” 对应压力程度、“雨具使用情况” 反映压力应对能力,帮助快速识别学生压力状态。此外,讲座还明确了网瘾者的心理画特征(如房子结构不稳、树干细小等,出现 4 项即提示网瘾倾向),并给出 “丰富运动娱乐项目、多鼓励少指责、增加家庭亲子互动” 的干预建议,同时分享了高二女生学习目标不明确、重点高中女生高考护航等辅导案例,具象化个体辅导流程。
团体辅导场景以 “建立支持系统” 为核心,介绍了 “开心的我,伤心的我” 大型团辅与心理沙龙等形式。活动中,学生通过绘画表达不同情绪状态,再以 “前后左右分组分享 — 书写赞美与祝福 — 肢体鼓励(拍肩、击掌)” 的流程,增进彼此了解,营造互助氛围,尤其适合班级凝聚力建设与集体情绪疏导。自我成长部分则强调绘画治疗的 “灵活性”,指出曼陀罗绘画、情绪小人绘画等技术可用于自我情绪觉察 —— 如记录 “生气、坦然、焦虑” 等情绪对应的身体反应与绘画表达,实现自我疗愈。韩志娟讲师提到,同一技术可跨场景使用(如曼陀罗绘画既能用于课堂减压,也能用于个体焦虑缓解),长期实践可帮助心理工作者与学生实现 “自主调节心理状态” 的目标。
讲座结尾以集体朗读 “全身充满力量与喜悦,细胞充满活力,越来越健康美好” 收束,传递积极心理暗示。整体而言,本次讲座打破了传统心理工作依赖语言的局限,以绘画为载体,覆盖学校心理工作全场景,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学校心理工作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图文:崔广立 审核:张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