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下午,河南大学朱湘茹教授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为“国培计划(2025)”县级骨干教师——初中心理健康培训班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从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精神卫生》的专题讲座。
朱湘茹老师是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他本次的分享主题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精神卫生”,主要是从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的异同、为什么从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精神卫生、学校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领域、感想、建议与交流等四方面来展开分析的。
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精神卫生并非割裂的两个概念,而是“预防-干预”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厘清二者关系是开展专题讲座的核心前提。二者的共性在于核心目标一致,均以维护学生心理状态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发展为最终目的,且都需依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支持体系,都需要关注情绪、认知、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但差异同样显著: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关注个体功能,精神卫生重点关注精神障碍,关注预防与干预,前者偏向让普通人变得更好,后者偏向让最困难的人群变得更好。
从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精神卫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全民精神卫生现状、心理健康教育有局限、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支持等方面,重点讲述了精神障碍和重性精神障碍的分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局限,同时也向我们介绍了心理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反映了我们国家一些心里普查的不足,对一些问题严重的学生也提供了一些应对方法。在课程当中也向我们介绍了主要精神障碍的基本情况,例如,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以及焦虑障碍等。针对讲座落地,可提出三点实践建议。首先,要分工学习,同一个区域的老师可以分工学习各种精神障碍内容;其次,要学会干预,只有干预才能解决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关心的问题;最后,奉献精神和收费服务不冲突。
总之,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精神卫生专题讲座的转向,是学校心理工作从“普惠普及”向“精准保障”的深化。唯有明确边界、聚焦重点、注重落地,才能真正构建起覆盖全体、关注个体的学生心理安全防线。(图文:崔广立 审核:张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