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国培工作 > 正文

王晶教授为国培班学员带来从“心”出发,“愈”见自己的专题讲座

【日期:2025-10-16 | 浏览次数:次】

2025年10月16日下午,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晶为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国培计划(2025)”初中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班带来专题讲座,以《从“心”出发,“愈”见自己》为题,从理论到实践系统解析师生心理健康议题,获学员高度认可。

讲座以“概念—现状—机制—建构—策略”为逻辑主线展开。王晶老师先厘清心理健康核心内涵,明确其是涵盖身心社德的综合状态,契合WHO定义,并解读其八大判断维度,同时将心理不健康划分为心理问题、障碍、疾病三个层级,还介绍了三原则判断法与神经症评分法两种实操工具。

结合数据与案例,王晶老师揭示师生心理健康现状。学生层面,心理问题总检出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呈“低龄化、复杂化”特征,每7名青少年约1人有精神障碍,存在情绪、行为等四类问题,部分学生显现“四无”状态,且不同学段问题各异:小学重睡眠与注意力,初中显人际敏感,高中受抑郁焦虑困扰。教师层面,小学教师强迫症状突出,中学教师睡眠不足,高职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王晶老师建议以轻松沟通化解压力。在影响机制上,家庭是首要因素,早期逆境易致心理脆弱,情感支持则是“保护伞”;学校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农村学生陪伴缺失、手机沉迷等问题影响显著;个人目标规划的重要性也通过其自身经历得以阐释。

关于积极心理建构,王晶老师讲解三大公理,提出儒释道思想与积极心理品质的融合路径,界定心理韧性的三维内涵,介绍幸福感受大脑调控与神经递质作用的科学机制,并指明通过价值实现、美好体验等探索生命意义的方向。实践策略方面,他给出分层方案:近端通过深呼吸等“八段锦”动作即时调节情绪;终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主动倾诉并关注积极细节;远端以终身学习提升认知能力。互动环节,王晶老师针对性解答“沟通困难”“识别不准”等困惑。学员表示将把“三原则判断法”“近端防御技巧”等融入工作。此次讲座推动学员实现从“问题干预”到“积极建构”的认知转变。

未来,随着“国培计划”推进,更多一线教师将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防线,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心”动能。(图文:崔广立 审核:张笑涛)